袋果李实质上是感病李子幼果畸变而成的。因其果实中空如囊袋,所以果农们形象地称为"袋果李"。
李子袋果病的病原菌为何物:
侵蚀李子幼果形成袋果李的病原菌是子囊菌门真菌。与桃树缩叶病的病原菌是一致的。所以在桃树上叫缩叶病,而在李子树上因果得名而叫李子袋果病,不以危害叶命名而称其李子缩叶病,这两者病类在称谓上是有区别的。
李子袋果病的识别病状:
李子袋果病病原菌在李芽鳞片上越冬。第二年春天,病原菌从李叶片气孔侵入。当遇上低温高湿的天气时,此病偏重发生且流行速度很快。
李子叶片在展叶后即感病。因叶片皱缩不平,形似桃树缩叶,所以果农又叫它为"莴麻叶"。幼果感病成袋状中空,后逐渐弯曲变狭长。
久之成灰色或暗褐色或黑色病果脱落。病枝感病后形成枯枝。第二年又可在枯枝部位发出新梢,但极易感病。遇空气潮湿时,病果病枝病叶上可见白色粉状物。
李子袋果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:
一是冬管时要对李子园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当年菌源。二是要加强李子园的日常管理工作。及时灌水追肥以增强树势,提高李子树的抗逆性。三是在李芽露嘴期及时喷施保护性药剂进行李子袋果病的预防。
喷施保护药剂很关键,一定要喷湿喷透,稍有不慎李子叶片展开后,就可发现李子袋果病显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