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江城子江景原文和赏析
时间:2025-04-10 18:52:19
答案

01

西湖美景,历来为人称颂。文人墨客到了西湖,灵感更是一触即发,写出了许多的佳作。

比如白居易的: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
比如杨万里的: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

当然,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的: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在苏轼笔下,西湖彷如美人西施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其实苏轼也写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词,比如这一首《江城子》,不仅写出了西湖的美景,还写了一段游湖的奇遇: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弹筝人,弹奏了一曲“烟霭为之敛容,云彩为之收色”的哀曲。

02

《江城子》

江城子

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。

凤凰山下雨初晴,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

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

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

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
译文:

凤凰山下,雨后初晴,云淡风轻,晚霞明丽。一朵荷花,虽然开过了,但是仍然美丽、清净。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,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。

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,含着悲苦,又有谁忍心去听?烟霭为之敛容,云彩为之收色,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。一曲终了,她已经飘然远去,只见青翠的山峰,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,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荡漾在山间水间。

03

写作背景

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(1072)至七年在杭州任通判时,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。据《墨庄漫录》记载:

东坡在杭州,一日,游西湖,坐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。时二客皆有服,预焉。久之,湖心有一彩舟,渐近亭前。靓妆数人,中有一人尤丽,方鼓筝,年且三十余,风韵娴雅,绰有态度。二客竞目送之。曲未终,翩然而逝。公戏作长短句云云。

作者与张先同游西湖,在西湖雨后初晴、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,遇到一位弹筝之人。人是美人,曲是好曲,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,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,不由得令人深深陶醉。

04

赏析

上片写了景的美。

前三句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山色湖光之美景。这样的美景,也为后面的人物出场做背景铺垫。“一朵芙蕖”一语双关,既是写水面荷花,又是以出水芙蓉之姿比喻弹筝的美人。据记载,弹筝人三十余岁,“风韵娴雅,绰有态度”,此处用“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”来比喻她,既贴合弹筝人的美貌,其风韵与年龄也是极为形象的。飞来的白鹭怀着倾慕之情赶来,也是从侧面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,也有暗指苏轼与张先两位听众。

下片则重点写音乐。

听到的旋律是哀怨的,故而称为“哀筝”。围绕着“哀”,能听出曲中的“苦含情”,不忍倾听,故而作者怀疑这曲子是湘水女神所弹,才能达到“烟霭为之敛容,云彩为之收色”的神效。湘灵,用的是娥皇、女英之典故,当年娥皇女英千里寻追舜帝。到君山后,闻舜帝已崩,抱竹痛哭,流泪成血,落在竹子形成斑点,何其感人?苏轼引用词典故,也暗合了前面的“苦含情”,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。

词的最后,也是乐曲的终章。苏轼没有正面去描写如何船走曲终,只写了“人不见,数峰青”,以此来写出乐曲给人的余音绕耳的情景。人已飘然远去,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,彷如沉浸在哀怨的曲声中,未曾走出来。唐代诗人钱起《省试湘灵鼓瑟》诗中写道: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,苏轼引用的正是此句。

05

结尾

苏轼爱上了一座城,是因为一处景,他爱上杭州正是因为西湖之美。这首《江城子.江景》,记录了与张先一起游西湖时的所见所闻。虽然张先的词作没有流传下来,但我们依然能从苏轼的这首词中,读出当时文人墨客们寄情山水的兴致。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回复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