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山梁雌雉的典故
时间:2025-04-10 18:46:07
答案

《论语》《乡党》篇最后一章《山梁雌雉》中,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:“色斯举矣,翔而後集。曰:‘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!’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”说的是: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山里行走,见到一群野鸡。孔子的面色一动,野鸡便飞了起来,然后又集合于原处。于是孔子赞叹说,这些山梁上的野鸡,懂得判断时势呵,懂得判断时势呵(因为它们能判断出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君子,不会伤害它们)。之后,还记载了子路的一个行动:“共之,三嗅而作。”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一章?特别是最后的一句话。

历史上有一个学者,认为最后的一句话说的是:子路听到孔子赞叹这些野鸡“得其时”,以为孔子是认为这时节的野鸡长得最肥,所以就抓来烹饪好送给孔子吃,但孔子闻了三次后很生气地走了(意为责怪子路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意思)。显然,这种理解不符合原意。后来,学者认为,其中的“嗅”字同“狊”,读jù,指的是鸟展双翅;所以,这句话就应理解为:子路听到孔子赞叹野鸡后,随即就向这些野鸡拱了拱手,表示佩服;而这些野鸡也三次展开双翅,以示回应,然后飞走了。

在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涵义后,该如何理解全章的涵义呢?钱穆先生在其《论语新解》中称此章“为千古妙文。置于此,有神而化之之深义。”《论衡• 定贤》称:“大贤之涉世也,翔而后集。”所以我认为,本章的真正涵义是展示孔子对“时”的重视。孟子在其《万章》下篇称:“伯夷,圣之清者也;伊尹,圣之任者也;柳下惠,圣之和者也;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孔子之谓集大成。…孔子之去齐,接淅而行;去鲁,曰‘迟迟吾行也’,去父母国之道也。可以速而速,可以久而久,可以处而处,可以仕而仕,孔子也。”由此可见,孔子就是一个真正懂得判断时机、把握时机的人,所以孟子才称他为“集大成者”,孔子后来也被封为“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”。同时,本章也显示了一幅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,而孔子就是提倡和谐、而且做到了与人与物和谐相处的人。

谈到“时”,古人是非常重视的。有人认为:一部《易经》,就是强调“时”的;称之为“《易》之学尽于‘时’”(明钱澄之)。所以,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要“与时俱进”。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在其《华夏文化的复兴》一文中强调:“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,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。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名言,只要去除封建性,发扬现代性,就能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。…真金不怕火,烧去杂质更加纯真,扬弃糟粕方显精华。孔子从容不迫,走出孔庙,步入现代社会,跟德先生和赛先生握手,‘封建儒学’于是发展成为‘现代儒学’。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儒学,学之时者也。”(《朝闻道集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2010)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。我们正是应该用这样的态度看待孔子,看待儒家,看待传统文化。不是吗?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回复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