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西宁王家庄的名字源于一段历史,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。西宁名将柴国柱在王家庄一带驻兵,并建起了寨堡和瞭望塔,以守卫西宁的安全。为了加紧和城区的联系以及方便交通,他还亲自策划并在堡前湟水上铺设了一座木桥,时人称之为柴家寨堡和柴家桥。
由于王家庄灌溉便利,交通方便,且有兵卒驻守,具有一定安全保障,所以有人携家眷来此依堡居住,遂成村落,人也越来越多,时称“柴小庄”。据说柴国柱还在这里建立了一座柴园,环境优美,清乾隆时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曾到柴园游玩,并写了《夏日游湟水北岸柴园》一诗。
清乾隆年间,官府在民堡管理时,把王家庄和东侧的中庄合称为“中柴庄”。其后300年间,柴小庄时荣时衰,尤其经过同治、光绪年间两次大的河湟事变,湟水北岸的几个村庄首当其冲,历尽劫难,到上世纪50年代,柴小庄仅存10户人家,柴小庄名存实亡。村子合并以后,人们统计人口,结果发现没有姓柴的,姓杨的只有一家,剩下的人全都姓王,最后大家一合计,打算改名“王家庄”,但一直未落实,直到1952年以后,政府派人来核定田产,柴小庄正式改名为王家庄,从此,柴小庄就成了一个历史地名,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