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,地处豫、晋、冀三省交界处,是红旗渠的故乡,红旗渠精神发祥地。林州市原名为林县,1994年撤县设市,更名为林州市。
关于林县的名字,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,东汉建武年间,县境内置隆虑县,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(公元497年)置林虑县,因“城侧有林虑山”而得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置岩州,大业初年(公元605年)废州,复置林虑县,唐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改林虑县为林州,并置临淇县,属河北道相州。开元二十七年(公元739年)复置岩州,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岩州为林虑郡,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复为林州。宋开宝三年(公元970年)废林州,置林虑县,属河北西路相州。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复置林州,政和七年(公元1117年)升林州为顺天军节度。金贞祐三年(公元1215年)置昭德府,领林州。兴定三年(公元1219年)废昭德府,复置林州,属河东南路。元中统三年(公元1262年)属中书省彰德路。明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降林州为林县,属河南布政使司彰德府。清代沿袭明制,林县属河南省彰德府。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北道,道废后直属河南省。
因此,林州的名字源于其历史上的林虑县和林州,这些名称都与地理位置相关。1994年撤县设市时,为了避免与山东省的临朐县重名,将林县更名为林州市,一直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