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“伢子(小孩)争分守岁钱”的“子”字。甲骨文①就是一个小孩之形,头上长了三根头发,真像《三毛流浪记》中的“三毛”形象。②是金文的形体,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,上部是头,左右是两臂,两腿是用小被裹在一起的样子。小篆③也同于金文的形体。④是楷书的写法。
“子”的本义就是“婴儿”,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。”意思是:古代干、越、夷、貉等民族的婴儿,刚出生时哭的声音都一样,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。从“婴儿”的本义又可以引申为“儿子”,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。”那么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中所说的“卫人嫁其子”,又是什么意思呢?若理解为“卫国人儿子出嫁”那就成为笑语了。这里的“子”是指女儿。